• w-facebook
  • Twitter Clean
  • FF Collection LOGO JPEG.jpg
  • HOME

  • ABOUT

  • EXHIBITION

  • ARTISTS

  • Blog

  • Publications

  • FAQ

  • More

    Copyright © 2014 Galerie F&F. All Rights Reserved.

    2014 Super-Novart 超新星

     

    2014/12/24 - 2015/1/11

    Galerie F&F X 自由人藝術公寓

     

    Galerie F&F

    開幕酒會暨聖誕 Party: 2014/12/23 (二) 19:00

     

    展出藝術家:

    高登輝

    陳冠穎 X 鄭禮臺

    賴聖元

    大本幸大 / OMOTO, Kota

    藤川さき / FUJIKAWA, Saki

    內田佳那 / UCHIDA, Kana

     

    【怪問題座談會】: 2015/1/10 (六) 15:00

    怪問題關主(藝術家):高登輝 & 陳冠穎 X 鄭禮臺

    2014 Super-Novart 超新星
    Share

    日本的男性藝術家常見以一種帶著暗黑的手法與氣氛來反映社會現況。大本幸大的作品多數關懷的主題與電力及城市發展、社會結構有關,創作向來致力於描繪「人物」,並不特別追求保有「人」原有的形象,但卻能窺見「人」的輪廓。

    畫面的構成元素常包含為建構日常生活而產生的裝置,例如︰機械、家畜、社會結構等。猶如電影或動畫場景片段畫面,探尋著「所謂人類要活得像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個大哉問。

    【藝術家簡介】
    1988年出生於日本山形縣,2011年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型學系油畫科,2013年於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型研究系修習繪畫課程完畢。

     

    The Hanged Man
    The Hanged Man
    2014
    油彩、木板
    99 x 61.7 cm
    Backbone-Deplete
    Backbone-Deplete
    2014
    咖啡、墨
    38.4 x 29.5 cm
    BACKBONE―GERMINATE―
    BACKBONE―GERMINATE―
    2014
    咖啡、墨
    21 x 27.5 cm
    Show More
    <大本幸大>

    從理查漢彌爾頓(Richard Hamiltom) 的作品《是什麼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談起,如題延伸出來探討人的生活型態和人的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在工業文明後人類對於物質性的追求越來越高,生活不斷是片段地、記憶地、短暫地壓縮生活感,在追求文明的行為之下也交織了現今生活的虛無感,藉由這樣的現象反應出處於這個世代的社會問題,也用藝術的手法來轉化。

    高登輝的作品圖像轉換與重製後,圖上所見的並非真實,表面上所敘述的也可能是在做誤導。藉由繪畫捏造了虛幻的三度空間,真實世界的假想。圖中的人們似乎正進行著某種儀式,似曾相似,彷彿親身經歷過但也夾雜著疏離感。一切如此的真實也虛幻。圖本身承載的故事漸漸被抽離,趨近於單位造型的符號,排列組合後產生新的畫面與律動。

    創作者以鮮明的手法表達他們所感所想,探討工業文明後關於人的思緒與環境變遷,人類以圖像的方式呼應這樣的生活狀態。

    【藝術家簡介】
    1989年出生於新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畢業,曾獲2013高雄美術獎油畫/壓克力類入選。

     

    <高登輝>
    難以言喻
    難以言喻
    2013
    壓克力顏料、木板
    140 x 60 cm
    不設限
    不設限
    2014
    壓克力顏料、畫布
    100 x 100 x 100 cm
    無題
    無題
    2013
    壓克力顏料、畫布
    23 x 15.5 cm
    (已蒙收藏)
    隱隱作痛
    隱隱作痛
    2013
    壓克力顏料、畫布
    20 x 20 cm
    Show More
    いびつに育って
    いびつに育って
    2014
    油彩、畫布
    53 x 45.5 cm
    きらめき
    きらめき
    2014
    油彩、畫布
    33.3 x 33.3 cm
    生きる限りで降り注ぐ
    生きる限りで降り注ぐ
    2014
    油彩、畫布
    53 x 45.5 cm
    Show More

    藤川Saki的作品內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境遇,從形狀到情感。 它們被識別為可以在任何時間承受生活中的嚴酷現實。 
    藝術家希望能跟我們分享她生活和工作細微的成果。

    藤川的作品我們能夠很直接看到日本卡哇伊文化對於女性藝術家作品風格的影響,然而當我們看著作品中女孩的眼神,卻是炯炯有神、充滿個性與堅定力量的光芒,透過畫中人的眼神把我們帶入作品的故事裡去感受。

    【藝術家簡介】
    1990年生於日本東京,多摩藝術大學油畫學系畢業。

     

    <藤川Saki>
    面面1
    面面1
    2013
    石膏像、壓克力顏料
    35 x 30 x 60 cm
    面面2
    面面2
    2013
    石膏像、壓克力顏料
    28 x 18 x 19 cm
    面面3
    面面3
    2013
    石膏像、壓克力顏料
    40 x 28 x 2
    無題
    無題
    2014
    仿麻畫布、木心板、壓克力彩
    70 x 70 cm
    Show More

    我的創作核心一直以「群眾的集體意識情感」有關。當群眾的意志經由各種狀態所引發的連結,匯集成集體的主觀意識;會與主觀之外的聲音產生碰撞摩擦。我們自認站在客觀角度的批判,其實也在不自覺中投入了主觀的思考模式;而這種群眾的情感,經常在主客觀之間自我矛盾、互相拉扯,而造就了現今令人感到糾結的社會現狀。

    在思考主客觀對立關係的過程當中,為二元論所產生的循環感到興趣。是非、善惡、正邪,觀看相異的兩種關係,在碰撞的過程中併發出的火花與情緒波動,是因出發點角度不同所產生的結果。藉著作品內外雙面的相異的造型、配色或表現手法,經由顏料的堆疊、色層的累積,將物件原有的狀態作了一些轉化,來表達種種事件一體兩面的思辨;而這些討論思辨的過程,經常是辯證循環當中最精彩燦爛的部分。

    以往為呈現立體感的平面繪畫的手法,加諸於立體實體表面之上;以立體為基座的平面作品、加上平面外表的立體物件,將介於真立體與假立體感之間的曖昧趣味,連結到原先的創作脈絡核心;除了畫面中物件所呈現的內容,連同表現的方式與狀態,皆成為這次「面面系列」的作品。
      
    轉換主客之間的矛盾,觀看對立之間的循環,強調面面之間的距離;藉由作品創作的過程,試圖遊走於名為「之間」的模糊地帶。

    【藝術家簡介】
    1987年出生於高雄,國立台南大學美術學系畢業,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研修中),曾獲2013《台灣美術新貌展》平面創作系列入選,2014《新竹教育大學美術創作大獎》碩士班創作類創作大獎,2014《新北市美術獎》複合媒材類優選等獎項。

     

    <賴聖元>